设为首页  | 加入收藏
 
Drop Down Menu
行业动态
 
   行业动态
又爱又恨的地方——行旅笔记连载 作者:王起明

    

    我骑着山地车,飞驰在南湖平坦的环湖公路上。带有藻类腥味的微风,扑面而来。碧波荡漾的湖面,在夕阳的映射下,泛着金色的涟漪。车轮和路面摩擦,发出很轻微的嗡嗡声。这里行人和车辆很少,只是,偶尔有些不知名的小鸟急促地鸣叫着、打闹着飞过头顶时,才会短暂打乱我的沉思。


      自湖南岸向对面望去,几座残破的楼房拖着黑乎乎极像尾巴的影子,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。那一层层、一眼眼曾经格外明亮的窗户,现在却像一个个空洞洞枯井般的眼睛,一直在死死地盯着南天。那曾经喧嚣一时的机器轰鸣声,如今已被死一般的沉寂代替。这一切,与畅游花红柳绿的南湖、欣赏湖光山色时应该拥有的那种悠然自得,是那样的不和谐!这块地方,就是曾经名噪一时的武安化肥厂。若再向前追几十年,这里就是当年风光无限的老“武钢”旧址。


      多次路过这里时,这块地方,我不想看、不忍看,但又不能不看,因为这里曾经洒下父亲和我两代人的大量汗水,也埋葬着我们两代人破灭了的梦想。


      南湖数十年前叫大洺远水库,在周围一望无际庄稼的簇拥之下,也是轻舟荡水,碧波连天的人间天堂。只是那时的大坝,全由黄土夯就,没有现在的水泥大坝壮观罢了。

 

    我父亲是老武钢的党委副书记,厂区就在这几座楼房所占地方。一排几座高炉,日夜喷着浓烟,吐着烈火,铁水似金蛇狂舞,鼓风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啸叫声。当年这里总是人来车往,一派繁忙景象。这就是留在我童年印象中的一座不夜城,这里就是留在我印象中的老武钢。


    1962年,老武钢要“下马”了,经过多次动员,许多干部职工们死也不愿离开这块火红的工地,更不愿亲手炸掉被他们视为生命的高炉。于是乎,县里领导采取果断措施,“先挪神像再拆庙”。大部分100多里外的工人“被自愿”回到了农业第一线。一部分工人被强行转移到岳城水库。护厂的“神像”们被挪走了,善后工作就找来几个“外”人,在每座炉膛内装上炸药,把“庙”一炸了之。在一连串的爆破声中,偌大的厂区瞬时间就成了遍布残砖烂瓦的垃圾场。那条曾经十分繁忙的铁路支线,顿时犹如一条冻僵的死蛇一样,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。曾经灯火辉煌、无比喧闹的厂区,又恢复到亘古以来死一般的寂静。最后,把库里剩余的耐火砖砌成了武安南门外的一大景观——大影壁。

 

    1975年,我参加化肥会战,再次到了老武钢旧址。看着当年留下的处处残迹,看着铁路支线的遗址,看着当年留下的半截水池,看着当年留下的几十米厚的炼铁废渣,每每会勾起童年时的回忆。

 

      一次,我突然想起了那条当时工人从水库中捞出比我还高出不少的鱼,想起工人下班后从水库边捉到的好几只灰白相间乱冲乱撞的獾,想起夜间骑在父亲肩膀上看戏时,一对汽灯映射下演员闪亮的眼睛。好多次,在夜间的睡梦中,还在仔细辨认着的当时那些高炉、风机房、熄渣池、半地下的办公室和一排排宿舍……

 

    我在老武钢旧址基础上建起来的化肥厂工作了12年。那是血气方刚、意气风发的12年;那也是奋力拼搏、全力以赴的12年;那还是学习、磨练、成长、成熟的12年。

 

    这里几乎每寸土地,每个阀门、每寸管路,每台设备,都留下了我的心血和汗水。就是在这里,我由一个化工生产的门外汉,锻炼成了当时生产上三个“不能死的”人之一。我梦想着在这个童年就来过的地方奋斗终生;我梦想着把这里建设成一个综合化工城。

 

    把父辈没干好的工作做好,这种想法埋藏在我的心底,支撑着我,使我工作起来不管份内份外,不管白天黑夜,不管职务高低。我成了“三不管”的拼命三郎,父亲夸赞我是“不怕死战斗队”。

 

     在化肥厂十分兴旺的时候,上级突然调我到水泵厂工作,我不得不离开了这里。

 

 

     后来,历史扎扎实实给我们开了个大玩笑,化肥厂倒闭了。像建厂之初一样,拆光卖净的化肥厂,又被还原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化肥厂从“出生”到破产,在世上存在了30年,比老武钢只有5年的寿命长了不少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 父亲当年40岁,曾在这里奋斗几年。我不到30岁,在这里工作了12年。这里有我们两代人的心血和汗水,我从心底爱这块地方!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 想起父亲和我曾经的努力与奋斗最终都无果而终,我从心底恨这个地方!

  版权所有: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热载体加热技术委员会

  秘书处单位:武安市宏泰机械泵业有限公司  邮编:056300

  秘书处地址:河北省武安市曹公泉工业园区1585号

  电话:0310-5652567   传真:0310-5660714    E-mail:lhbjxj@163.com